(資料圖)
九眼樓無名石碑的字跡原本難以辨識(上),經過數字技術處理,碑刻大部分文字已能夠辨識(下)。
九眼樓無名石碑辨識錄文。
長城石碑上肉眼無法辨識的文字,借助微痕提取數字技術,大部分文字清晰呈現。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近日對延慶區10塊長城碑刻開展微痕提取,使這些被時間封印的文字重現世人眼前。
在延慶、懷柔等地的長城保護中,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和研究員們發現,一些長城碑刻因年代久遠,除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破或石質病害外,更有約20%文字難以辨識。“明代長城碑刻遺存是研究地區長城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,真實記錄了長城修筑、屯戍及沿線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社會發展圖景。”湯羽揚說。
研究院探索開展長城碑刻微痕提取數字化留存。微痕提取看來與一般三維激光掃描類似,都是采用特殊儀器對碑文進行掃描提取,但與三維激光掃描不同,微痕提取采用了全角度光線采集、計算機圖形圖像集成處理等技術,可提取細微痕跡,剔除影響視覺的障礙,形成更為完整的碑刻數字檔案。“就像顯影液的功效一樣,能高清還原本來的造型紋理,重現肉眼無法辨識的繁復細節。”湯羽揚介紹。
延慶九眼樓長城一塊無名石碑的碑文就這樣被還原了。這塊在九眼樓敵臺考古中發現的豎式方碑,嵌于敵臺下碑廊墻體中,頂部略呈弧形,高約61厘米,寬約57厘米,碑上字跡幾乎無法辨識,且一直查不到相關錄文記載。經過微痕提取、電子拓片、辨識錄文等,研究人員分析發現,碑文含題款、正文、落款,不足100字,大部分字復原重現,但個別字跡仍難辨痕跡。其中題款為:“冬日奉陪大中丞郭老先生竹邉因登火□山”,□處就已了無痕跡。但根據所書內容“萬仞山巔敞城樓”“萬年桑土杞人憂”等語句的用韻及字數規律,研究員們判定此碑為詩碑,并根據碑刻所處地點確定了“熖(焰)山”兩字。通過查詢文獻及考證,判斷詩碑記錄了明萬歷年間,郭四維、孫化龍等官員登火焰山九眼樓賞景之事。
今年,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等研究團隊對延慶區54塊長城石碑進行數字化保護,對10塊石碑開展了微痕提取,涉及城工碑、閱視鼎建碑、詩碑等多種類型。“借助微痕提取數字化保護手段,既能以無接觸的方式獲取長城碑刻拓片,作為基礎資料檔案加以保存,又可將模糊不清的文字加以辨識,為長城價值挖掘提供最精確的文字信息。”湯羽揚說。供圖/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
熱圖推薦
大貨車為避讓變道車輛撞向橋墩 沒有造成人員傷亡
提升農作物秸稈利用效率 西洋店鎮積極探索秸稈利用
倡導夜間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與自然和諧共生
貝佐斯將于第三季度辭去亞馬遜首席執行官 擔任董事
最近更新